第71章 云少帅练兵(三)-《极品少帅》


    第(2/3)页

    儒家学者主张要处理好两个大的关系:三纲六纪和华夷之辨

    三纲六纪是在三纲五常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三纲源于孔子和孟子,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奠定了三纲说的基础

    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之德,也是由孔子和孟子首先提倡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最先明确提出了“三纲”的概念,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之于天”,“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之阴阳之道”,因此,“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董仲舒把五常之道作为调整这三纲关系的基本准则在董仲舒三纲五常说的基础上,东汉班固的《白虎通?三纲六纪》,确立了三纲六纪的九大关系

    按后世季羡林大师的观点,三纲六纪里面包括了爱国主义精神,如君为臣纲这一纲,人君的贤否,无关重要,人君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他象征的是文化,象征的是国家三纲六纪“讲的实际上是处理九个方面的关系:国家与人民、父子、夫妇、父亲的兄弟、自己的兄弟、族人、母亲的兄弟、师长与朋友”这些关系处理好,国家自然会安定团结云铮认为这话的确很有道理

    为了实现大一统,儒家又强调华夷之辨的重要夷本来是古代华夏对异族的贬称,最初用于东方民族,称为“东夷”春秋以后,中原以外的各族,如被贬称为“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的四方之族,被统称为“四夷”但是后来的华、夷主要是在文明与否的意义上使用的,《春秋公羊传》就是把有无礼仪作为华、夷之界的,凡夷狄之邦,只要能遵行礼仪,就应该与华夏民族同等看待相反,华夏民族中谁背弃了礼仪,谁就变做“新夷狄”凡遵行礼仪的文明之族,均为华夏大家庭的一员

    云铮一贯认为,华夏文明是一种伟大的文化体系,对于中国人民,它是一种向心力、回归的力,它是统一中国的凝聚力,因为它不具有狭隘的民族意识,更不是并吞一切的大民族主义它是民族意识的升华,它是一种标准、一种水平,达标者为中国、为华夏,落后者为夷狄、为野蛮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华夏、进为中国

    正因为这种观点,使得云铮在对待大事上有些冷酷,甚至冷漠这从他对待青龙教的态度就能说明他并不在意青龙教举兵,因为青龙教举兵能让那个老找自家麻烦的朝廷消停消停,为此他甚至不在乎这事情一旦爆发,将会卷入多少无辜的生命——这个时代强大的“家大于国”的观点影响了他,而且在他看来,大魏朝本来就是林家的家,对于一家一姓的天下,他实在没有多少“国”的归属感

    然而如果青龙教能够威胁到大魏朝的生存,云铮却绝对不会坐视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以邪教为基础的组织绝对不能成为中华的统治者,就如同后世的洪杨之乱一般,那绝对不是革命,那是彻彻底底地暴乱让他们统治中华,只能导致华夏文明的倒退,以云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论,他绝对无法容忍这种情况的出现

    不过儒家的三纲五常或者说三纲六纪也导致了一些恶果,别的不说,就说他现在面临的问题:盲从

    云铮估计他手下的大部分军官可能都有一种思想:少帅是大帅的嫡子,是今后的大帅,那么少帅的命令就一定要执行同时少帅论文论武都是天下罕有的奇才,那么少帅的考虑肯定是对的,如果我的想法和少帅不符,那肯定是我没有少帅想得远,没有少帅想得透彻——于是产生了一个结果,就是“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云铮觉得这个问题要分开来看,从军人的角度来说,服从命令当然是天职不过作为中高级军官,总得要一些自己的考虑,不能是自己随便怎么问,他们都说“恭请少帅决断”?

    云铮虽然最近逐渐习惯了做一个“上位者”,但是他还没有把自己前世的思维忘却,他知道人都是会犯错误的,一个上位者出现错误,比一个普通人出现错误造成的影响要大得多他可不希望自己带的第一支军队就出现什么麻烦尽管他觉得站军姿,走队列和跑步对于军队来说肯定大有好处,可他也知道自己面对的毕竟是一支“古代”军队,天知道会不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怎么,都没有问题?……那好,从明天开始,你们上午站两个时辰,吃了午饭之后,下午再站两个时辰”云铮似乎毫不在意地道

    此言一出,新任千夫长顿时大吃一惊,有人惊道:“一次两个时辰?……而且一天站两次?”

    云铮嘿嘿一笑:“怎么,这下有意见了?”
    第(2/3)页